用户名: 密码: 自动登录   注册用户忘记密码?
第五十九章 一个人的市场容量
作者:格子里的夜晚      更新:2018-03-09 05:23      字数:4342
热门推荐:
    《池袋西口公园》的选题,在明前公司内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最核心的问题当然是:风险。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可能仆街或者压货卖不掉之类的风险,而是实打实的政策风险。任何文化类型的公司,对于这种事情都是敬谢不敏的。

    不过,如果是岳清言,那这个险值得冒。

    这不仅仅是基于他本身的市场价值的判断,也是基于之前《银英》的销售细分渠道了解之后的背景背书渠道的判断。

    《银英》是这几年来非常少有的一渠道销售超过二渠道的书。一渠道虽然指的是新华书店,但是,作为国内最强大的发行网络,这个渠道也不仅仅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书店,更包括了通过新华书店订购各种图书的官方和机构渠道。毕竟,各种机构渠道不可能有这种心思来和林林总总的无数家出版社、出版公司打交道,通过单一一家发行机构来获得所有需要的图书比较方便。

    而这些市场渠道,包括但不限于各地地方图书馆、大学图书馆、社区文化中心、各种各样的企事业单位。由于明前公司的发行部门的一渠道关系非常扎实,他们对这种渠道进行过深挖。

    现在学校书店之类的也从一渠道拿书,但那种零散的销售数据支持不了一个庞大的市场。《银英》却不是,以一个销售人员拿到的针对某个大学的一渠道销售台账来看。一个大学过去一年里总共购买了超过17000册《银英》,平均单卷销售数字1700册.

    其中,70%是校内书店出售的。因为校内书店往往让利给学生,拿到的图书扣率也低,只要进货跟得上,其实学生们还是愿意从学校书店买书的。然后20%是分摊在学校各种项目和开支里流转出去的。比如某个文科类项目研究社会学、政治生态或者是科幻等等类型,一个项目组20个人,一人申请一套很简单。其中也不排除有人借着项目名义买来看着玩。

    8%是图书馆分走了。除了学校一级图书馆,还有各个学院和系科的阅览室之类的。而看图书馆数据,有一个数据会很有趣:重复购买率。图书馆一般进一批书,数量都不会少,就算是极其冷门的专业类书籍,往往也会一下子来个几本。只有进口图书、画册、杂志这类高价货色,弄个一本两本差不多了。当一本图书的借阅律很高的情况下,会出现两个分支现象:一个是书的数量不够,另一个,就是折损率高。于是图书馆就只能补货了。而《银英》在这个大学图书馆,居然补了两次货。

    2%剩下的是啥?当然是销售中的折损以及出现印刷错误啊,装订质量问题啊之类的。以及还包括部分正在销售中的库存。

    按照一般的图书流转率来说,这个学校至少有一半的师生已经阅读过《银英》了。这种比例简直高得离谱。

    还有更离谱的销售台账呢。bj的新华书店记录了他们对各种机构的销售,名单看起来有点可怕:国务院办公厅、外交部、商务部、文化部、中宣部、共青团委、国防部……等等。姑且不论到底真是各种政策研究办公室需要,还是这些部门里的读者们凑了一波团购,但《银英》的确已经覆盖到了这些部门。在其他地方还有对陆海空军的院校的销售台账呢……

    第十三舰队里,很有些背景可疑,说话很谨慎小心的人。也有已经暴露了身份的军校学生、公务员等等。本身也是一个佐证。

    而《银英》覆盖到这个地步,居然没有被查禁,那就说明总体上对《银英》也好,对岳清言也好,大体上是持支持态度的。在这个基础上,岳清言就算《池袋西口公园》略有些敏感,官方的态度也可能是观望一段再说。《池袋西口公园》只是有些敏感,但整体的社会意义上则是积极的。

    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,明前公司终于最终决定,力推《池袋西口公园》,争取在短时间内覆盖市场,辅以各种引导性的文章和推广策略,加上岳清言可以出席一些读者交流会啊、访谈啊之类的,阐述自己写这个系列的积极意义。只要站稳了这个口径,《池袋西口公园》的这种敏感,说不定反而是一种好事了。

    没有一个决定是轻而易与的,没有一个决定是可以拍脑门的。如果没有这些销售台账实打实的销售指向性数据,那明前说不定就会大大缩减《池袋》系列的首印数。

    而这些数据怎么来的?明前公司自己可不是新华书店,他们得靠着一线发行人员去一个个找新华书店的人去谈,去签保密协议,然后才能够拿到这些数据。少不得这些一线销售人员还得欠上或多或少的人情。

    最终,连行节拍板,《池袋西口公园》第一卷的印数会打在20万册上。对这本书来说,这个数字也已经相当惊人了。算算岳清言一年多来《银英》带来的利润,基本上这个《池袋》系列能保证20万册单卷完售,岳清言妥妥能完成和明前公司的对赌,从而成为明前的股东之一。

    结合现在明前对银页文化的持股,双方将形成更为密切的利益联合体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
    岳清言在短短几天内就写完了筹备已久的第一卷。石田衣良原作的《池袋西口公园》系列,每一卷有四个故事。但岳清言没那么懒,四个故事分分钟就读完了,对于维持读者的热度挺不利的,他第一卷有六个故事。而且,虽然是以《池袋西口公园》为整个系列的名称,但为了考虑到国内的发行,系列的名称还是不作为书名了。于是,几经调整,第一卷的正式书名叫做《反自杀俱乐部》。

    试探出了文风之后,他的进度真的是快到让人瞠目结舌。莫尔笙每天都去工作室,这些日子里,岳清言在她眼里就是在书桌、床以及健身房之间活动。每天有将近两万字的进度。虽然写的内容是那么灰暗阴沉,但莫尔笙却觉得岳清言似乎心情很不错的样子。

    交完了第一卷的稿子,岳清言松了口气,莫尔笙也松了口气。在岳清言身边,目睹着一个作者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产出效率,大部分作者或者想要成为作者的人都受不了的。而且,她也终于问出了问题:“你心情很好?”

    岳清言一把把莫尔笙拉到怀里,使劲拥抱了一下,说:“那当然啊。交稿了啊。”

    “我问的不是今天,我是说,感觉你写这个系列的心情很好?”莫尔笙稍稍挣扎了一下,但也不大坚决,就让岳清言从身后抱着她,下巴垫在她的肩膀上,两个人就这么轻轻摇晃着,并没有舞蹈的节奏,只是纯然的轻松惬意而已。

    岳清言想了想,说:“有一点吧,这几天状态特别好。”

    “啊?这也能高兴啊?”

    “对作者来说,这大概是最高兴的时候了。”岳清言无奈地说:“卡文才痛苦呢。”

    岳清言也没说太透彻。作者的痛快与否,的确是和创作的效率、状态息息相关的,但同样也会因为写的东西是不是有人看,是不是能转化为别人的认同和理解而担忧。更低一点层级的,则是为了是不是能转化为钱担忧。

    曾几何时,岳清言也在那个层级上。每天写着自己都不见得觉得过关的东西,担心是不是能讨好到审稿的老大和读者。或许一两天两三天卡文没事,但时间更长则会有深深的危机感。一个月挣到的钱,支付掉了房租和生活费剩不下多少……

    现在,至少这种状态不存在了。他写的是自己想写的东西,当然,其中用来应付浮士德的那部分从略,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会引起各种反应,好的坏的都有,但绝不会默默无闻。至于钱,这倒的确是个问题。但钱的问题,是在发展层面,而非生存层面。

    要说挣钱,一个作者挣多少都不够的。岳清言现在一年的收入,已经差不多是作家富豪榜第四第五的样子。纯以实体出版收入而言,也能进入前三了。但这种量级,也支撑不住他的发展。银页文化一个月就能消耗掉多少钱?如果什么时候《银英》的消费潜力消耗殆尽而又没有新的东西诞生,那银页文化就会变成巨大的资金黑洞。

    岳清言手上的现金加上公司的现金留存,只够银页文化以目前这种状态维持半年。岳清言最大一笔现金流,实际上是给明前公司的利润留存,用作对赌的那部分。

    但是,这也不影响岳清言现在完全可以想吃啥吃啥,想喝啥喝啥,想到去哪里玩,至少订机票酒店完全没问题。真要是特别奢侈豪华的,他还是不见得敢下单,但至少也敢从五星级开始往下挑了。

    “我们,去哪里玩几天?”想到这些,岳清言忽然问。

    “唉?又要去哪里?”莫尔笙有的头痛。岳清言的行程就是那么机动,真的是完全没办法啊。

    “不知道啊。感觉去rb和香港都会被抓着干活啊。”岳清言苦笑着说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哈,那我们还是去香港吧。”莫尔笙想了想说:“还是需要干活的。至少你得去把国语版的台词梳理掉。而且,我也想那几家粤菜了。”

    莫尔笙很莫名地,对粤菜非常适口。

    “行,那就香港。我去订票。”
其他人都在看什么: